今年国际社会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进展不如人意。
全球气候谈判步伐缓慢。在世界碳排放市场,价格出现暴跌。世界各国领导人的关注焦点都在欧元区危机上,因而无暇顾及环境问题。
不过,一些绿色企业和活动团体表示,气候问题的前景远称不上令人绝望,因为地球上的某个国家采取了行动,那就是中国(这一事实令人有些不敢相信)。
如果这些试点计划能催生一个有效的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那么它们可能会让国际社会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努力出现大的改观,重新为清洁能源市场注入活力——这个市场去年吸引了逾2600亿美元投资。
这些计划如果失败,会对建立全球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希望造成打击,尤其是会打击过去六个月里批准这类机制的四个经济体所抱的希望。这四个经济体分别是:澳大利亚、韩国、美国加州和加拿大魁北克省。
中国的试点计划已在国外引发人们的浓厚兴趣。
即将退休的国际排放交易协会(Inter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 Association)主席亨利·德温特(Henry Derwent)表示:“这些计划在碳排放交易界是大新闻,在气候变化界更是如此。”国际排放交易协会是一个碳排放市场游说团体。英国经济学家、曾撰写2006年气候变化经济学评论的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Sir Nicholas Stern)表示,这些计划可能催生“一个庞大的国际市场”,在几十年内推动世界各地的环保技术投资。
上述说法听上去或许有些夸张,但中国的碳排放量毕竟占全球的近四分之一,而且在20年里,预计每年能源相关碳排放增长量的约一半都将来自中国。因此,控制碳排放的努力离不开中国的参与。
更重要的是,一些分析师认为,如果中国的试点计划催生一个全国性的交易体系,那么它可以与其他交易体系相连接,推动世界其他地区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发展,形成全球统一的碳排放价格。
英国保守党议员、国会能源委员会主席蒂姆·约(Tim Yeo)表示:“如果中国建立起一个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兼容的全国性机制,世界其他国家单搞一套的路就堵死了。”蒂姆·约是今年造访中国、考察这些试点计划进展的诸多欧洲国家议员之一。“每个国家都得建立与之兼容的,美国也得如此。”
但不确定因素还很多,先不说中国如何与其他地区的机制打通,就连它如何让自己的机制运转起来也是个问号。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努力(比如二氧化硫排放交易)在设计和监管方面都存在问题。
减排计划的规模和性质缺乏细节内容,但中国政府表示,它希望这些计划涵盖年排放量低至1万吨的企业,这个下限比加州的计划低得多。
环保智库E3G的执行官尼克·梅比(Nick Mabey)表示,将中国碳排放交易机制与其他地区的机制连接起来“在现阶段既不明智,也无必要”。他说:“首先确保自己的体系在正常运转,这或许是更重要的。”
国际议员团体Globe驻北京政策主管特里·汤曾德(Terry Townshend)认为,此类连接“具备现实可行性的时间”可能是在2020年。
中国国家发改委为试点计划设定了紧张的时间表。
按计划,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和重庆五市及广东和湖北两省将从2013年起试行该机制。如果进展顺利,2015年后有望出台全国性的机制。
即便对拥有大量经验丰富的碳排放交易专业人士的成熟自由市场经济体而言,这个时间表也挑战性,更何况是对中国这样的经济体。官员们表示,时间可能会向后推。
为了设计所分管地区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官员们正向大学里的研究人员和北京环境交易所(China Beijing Environmental Exchange)等碳排放交易所寻求帮助。
“对我们而言,在两年内完成这个计划,工作量巨大。”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叹道,“碳排放交易市场是个非常复杂的体系。”
世界银行(World Bank)主管可持续发展的副行长雷切尔·凯特(Rachel Kyte)表示:“中国政府在这件事上很有决心。一旦证实想法可行、排除了所有障碍,他们会大力推进这个计划。”世行是帮助中国完善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国际组织之一。